朱元榮[四川省北川縣農民]

朱元榮[四川省北川縣農民]

朱元榮,多用於人名,最為知名者為在2008年5·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與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李小萌“偶遇”的四川省北川縣農民朱元榮(1940—),地震發生之後,他安頓好自己的家人,由於惦記自己的家園以及尚未成熟的農作物,不顧李小萌以及同鄉的阻攔,執意返鄉,他與李小萌的一番對話影像播出之後,感動無數國人;2010年11月14日,獲得2010年度中國播音主持“金話筒獎”的李小萌把自己獲得的獎盃送給了應邀來到北京的朱元榮。

基本信息

人物簡介

四川北川縣農民朱元榮(2008) 四川北川縣農民朱元榮(2008)

朱元榮(1940—),四川省北川縣人,2008年5月12日,汶川大地震發生後,他安頓好自己的家人,心中惦記在地震中已經“塌平”了家和即將成熟麥子與油菜籽,執意要回到自己的家看看;他在返鄉途中,與中央電視台記者、著名主持人李小萌“偶遇”,兩人的一番令人感慨的對話後,李小萌望著他遠去的背影,忍不住痛哭失聲;這一視頻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後被大量轉載,感動無數國人。

2010年11月14日,2010年度中國播音主持“金話筒獎”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,李小萌在現場介紹,朱元榮老人是她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採訪對象,當時朱元榮挑著擔子走在與村民離開地震重災區相反的道路上,朱元榮表示自己只想回家看看,即使下撤的同鄉一直在告誡他回去很危險,也不能打消他的念頭。

後來李小萌幫他扶起扁擔送他上路,朱元榮走了幾步之後突然回頭說了一句:“讓你們操心了”,望著老人的背影,李小萌忍不住在鏡頭前痛哭失聲。

李小萌表示,雖然這次得獎是因為2009年的主持的節目作品,但每次觀眾遇到她,說起的都是2008年的這次採訪,“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,如果沒有這些(令人難忘的)採訪對象,一切都是零。”李小萌還鄭重地表示:金話筒獎不僅僅屬於主持人,同樣也屬於受訪者和所有的觀眾。

此前,由於四川方言發音緣故,朱元榮一度被稱之為朱元雲,因此很多想尋找老人想給予其幫助的好心人都無功而返。

對話實錄

李小萌將自己的獎盃贈送給了朱元榮(右) 李小萌將自己的獎盃贈送給了朱元榮(右)

2008年5月,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節目主持人、記者李小萌在四川綿陽地震災區採訪時,路遇一位從綿陽救助站出來要返回早已垮塌的家鄉看看的老農;在視頻上我可以看出他行進的方向,與道路上行進的人群截然不同……

李小萌(迎面來了一位老農,一根扁擔挑著兩個銹跡斑斑由油漆桶改裝的擔子):“老鄉,您這是去哪兒啊?您回家嗎?”

老農(面對鏡頭,有些不知所措):“我啊,我要回家。”

李小萌(關切地):“您家在哪兒啊?”

老農:“啊?我家就在前面的沙壩子。”

李小萌:“遠嗎?遠不遠?走的時間長不長?”

老農:“沒有多遠。”

李小萌:“不遠啊,您回家幹嘛呀?您家房子塌了沒有?”

老農(悲傷但又無可奈何):“房子?塌平了!”

李小萌:“那您回去想找什麼呢?”

老農:“我回去看看一下。”

李小萌:“您把這(擔子)放下吧,沉不沉啊?我想跟您稍微聊兩句。”

老農(放下扁擔,從口袋裡掏出一個證件):“我手續都辦好了的,回去看一下再來。”

李小萌:“這是什麼啊?”

老農(他一定把李小萌當作檢查證件的了):“看嘛,手續都是辦了的。”

李小萌(拿過證件):“姓名?喔,您叫朱元雲是吧?(翻到背面寫著“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救助證”)喔,救助證,有這個證有什麼用呢?”

老農:“吃飯,走路(出行),領東西,都要這個……回去看一下,把麥子收了,菜籽拿了,我還要再回去綿陽。”

(老農的四川話語速有點快,小萌有點沒聽明白,在旁的一位戴白帽穿紅衣服的女士用國語在給她翻譯):他說他以後還要生存,他想要把山裡的收的油菜籽這些東西--他們希望收回來,這些東西收好了以後再出去(老農插話——我還要回綿陽),這樣以後也少給政府增加一點負擔(老農再次插話——我還要到綿陽去)。

李小萌:“您今年多大年紀了?”

老農:“68了。”

李小萌:“你家人都還好是吧?”

老農:“嗯,是。”

李小萌:“您現在回去找找臘肉糧食,然後,再回去是吧?”

老農:“是,我(以後)還要回綿陽。”

李小萌:“就您一個人啊,這些東西您拿得動嗎?”

老農:“我拿去好吃噻。”

李小萌(隨意地):“喔,這裡有吃的東西是吧,我能看看嗎?(老人彎下腰,掀開桶)喔,有點餅乾什麼的,(你在)救助站拿的是吧?”

老農(連忙糾正):“發的,拿回去好吃噻。”

李小萌:“您現在需要點什麼幫助嗎?需要什麼幫忙嗎?需要什麼嗎?”

老農(有點不好意思):“啊,需要?那個說不清楚。”

李小萌(轉頭問旁邊的攝像):“啊,想需要點什麼,怎么說,四川話?他聽不懂。(攝像插話問老農)怎么能幫你啊?現在還有什麼困難?”

老農:“現在主要就是吃的。”

李小萌(有些為難):“主要就是吃的……您沒戴著口罩啊?”

老農(掏出一個口罩):“我這兒有一個。”

李小萌:“您有啊,您還是戴上吧,下面的人都戴著呢,戴上好。”

老農:“我再走一截(走一段路)。喔,對,人死得多怕感染。”

(這時候過來兩位往綿陽方向走的村民,與老農打招呼(他們原來住在一個村),小萌也與他們聊了一會兒,其中一位的母親、妻子和孩子(就讀於北川一中)都遇難了,除了幾塊臘肉和幾瓶酒外,什麼都沒有了。小萌讓兩位老鄉勸老農不要回去,老鄉也說山里危險,餘震不斷,山上一直在掉石頭,勸老農不要回去,但執拗的老農不聽,一個勁兒地說回去看看。(“生命要緊啊,他們死了的我們都不說了,我們活著的要珍惜,要珍惜自己的生命。”其中一位老鄉這樣說道。)

李小萌:“大叔,他們要走了,您呢?還是要回去嗎?”

老農:“我還是要回去”(邊說邊挑起擔子準備離開)。

李小萌(幫了他一把):“慢走啊,小心點。”

老農(回過頭,想起什麼似的):“謝謝你們操心了啊。”

李小萌(急切地,強忍悲痛):“小心點啊!口罩戴上!”

(老農瘦弱的背影漸行漸遠,他的前方是由於地震而崩塌的群山……這時候的李小萌站在原地,放聲痛哭!)

人物評價

李小萌將金話筒獎獎盃送給了朱元榮 李小萌將金話筒獎獎盃送給了朱元榮

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,影響巨大,損失慘重,觸目驚心--家園被毀,親人離散,災區人民心頭留下了深深的創傷和隱痛。

李小萌在災區採訪,路遇一位老農——朱元雲,他是震災倖存者之一(他的家人也“好”),我們沒有看到他怨天尤人,他也沒有慣常的驚慌失措,待震情稍緩,家人平安之後便執意要回去看看,他惦念的是自己種植的麥子和油菜籽,他放不下對家園的守望,面對記者的詢問,老人連忙掏出那個“救助證”,解釋說自己的手續都是齊全的;問他擔子裡的食品是不是從救助站“拿”的時候,他馬上強調說這是“發”的;最後臨走時,老人還轉過身來對記者說:“謝謝你們操心了。”

一聲“謝謝你們操心了”,讓小萌忍不住放聲痛哭,老人是多么樸實,可能他沒有多少文化,但是他懂得什麼是“發”而什麼是“拿”。

這位老農冒著生命危險回去自救,回家,一個已經化為廢墟的家,他還惦記著自己的家,他寧願冒生命危險去守護自己那微薄的財產,也不去拿救災物資,只領屬於自己的部分,他是多么的高尚!老人的語言是平實的,態度是從容的,對陌生人的友善,他施以感恩,這是多么博大而質樸的胸懷啊--想到這兒,我不由得想到了在央視舉行的賑災晚會上,主持人李佳明動情地說:“我們四川人不服輸;我們四川人懂--感--恩!”

樸實的品格,固執的守望;無言的堅持,溫和的善良;樸實、固執、堅持、善良,是我由衷的感受,也正是它們打動了小萌--小萌哭了,這是一個年輕女孩對剛強老者的敬意和惦念;我被感動,是因為對樸實、固執、堅持、善良的人們的不能掩飾的強烈悲憫。

看到這裡,我的眼淚實在忍不住流下來了--這就是我們的父老鄉親,一位68歲的老漢,在那么艱難的情況下,不忘的是家園,不忘的是收割糧食,不忘的是儘量不給國家添麻煩,那么樸實與淡然,面對如此慘絕人寰的災難他是那么的淡定,面對他人小小的關心都不忘心存感激!而這樣樸實的老農在中國大地上數不勝數,他們默默無聞的勞作和生活,他們不像許多有頭有臉的人物活得那么光鮮。他們不會去爭論,不會抱怨,只是忍受生活的鞭打,日復一日的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著--即便家園被毀,親人罹難,也擋不住他們對家園的眷戀與守護……

中國的農業,中國的土地就是靠著這樣的也許一生都默默無聞的人們支撐著,守護著,他們才是真正的國之脊樑!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